2017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我校名誉校长施一公回到省实验。这已经是他连续六年回母校。
时钟拨回到2012年6月16日下午,时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一公校友回到母校,看到校园内悬挂的“欢迎回家”的横幅,感慨万分,连说“回家真好”。就在这一年,施一公被我校授予“杰出校友”称号,并被聘为学校的“名誉校长”。面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施一公当场表示,他定不负重托,会一直关注母校的发展,每年都回来看看,为母校的发展建言出力。
为了这个温馨的约定,2012年至今,他每年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到母校跟学弟学妹们见面,至今已经连续六个年头。
2012年6月,在报告厅为母校师生做了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专场报告,和大家畅谈他的人生之路,激励学弟学妹要树大志、立恒心,奋发有为。
2012年施一公校友回母校看望当年的老师
畅谈自己的科研之路
2013年,他回郑州3天,把两天半时间留给母校。这次,他带来的报告题目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科学与艺术》。他与大家分享了科技前沿的思想和理念,展示科学世界的艺术之美,整场报告始终贯穿着一种发自他内心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2013年施一公校友热情给同学们签名
在餐厅跟同学们继续交流
施一公校友和同学们在一起
2014年,他在母校两天时间开了4场讲座,为高一新同学作题为《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主题讲座,为高二年级同学作题为《宇宙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的主题讲座,为初三年级同学们开展毕业季关于定位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的开放式讲座,还与高三理科班同学进行了专业研究和成长规划的座谈。
2014年施一公校友回母校为学弟学妹开讲座
2015年,施一公从省实验中学毕业整整30年,他再回母校跟师生座谈,跟当年的同学、老师团聚,并集体为母校捐建了“谢师亭”。“是母校成就了我们的今天。”座谈会上他深情地说,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念念不忘母校对自己的影响,更感谢老师对自己的点拨和指导。
2015年毕业30后跟同学们相聚
马玉霞校长和施一公校友共同为谢师亭揭幕
2016年9月1日,他连续第五次回到母校,为同学们带来弥足珍贵的《开学第一课》。谈科学、谈心态、谈成长与幸福、谈“实验学子在清华”。他认为,省实验的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思考、观察,不随波逐流。
2016年施一公校友回母校开讲
校史馆前合影留念
2017年9月,在这个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在省实验建校六十周年的日子,施一公连续第六年“回家”。这次,他为省实验中学带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谢伏瞻书记。他跟谢书记讲自己当年在这里的求学时光,讲自己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讲校史馆那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施一公用六年的坚守证明了自己一诺千金的性格。
马玉霞校长、施一公校友陪同谢书记一行参观校史馆
施一公校友参加座谈
马玉霞校长与施一公校友亲切交流
谢伏瞻书记跟教师代表合影留念
六年的时光不短,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对于从来都是以分秒来计算时间的一公校友来说,足以让他在科研方面再攀高峰,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数篇沉甸甸的论文,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2017年的全国创新争先奖和未来科学大奖就是证明;六年的时光不长,“任他时光荏苒,归来依旧少年”,每一次回来的主题、内容不同,但一公校友风度翩翩、魅力依旧,他的赤子情怀更是从未改变。
看到校园里的青春少年,笑容不由自主在脸颊浮现;走到谢师亭前,亲自向谢书记讲解自己跟同学30年重聚的场面;走入校史馆,看着自己老照片和馆内新收录的自己当年的信件,赶紧掏出手机拍照留念;遇到自己中学时的老师,快步迎上前嘘寒问暖,热情向省委书记介绍、引荐……
施一公校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是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