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2017年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小学英语大赛中过关斩将,力克强敌,取得优异成绩。高一(6)班陈泓霏同学夺得河南赛区高中组冠军,初二(3)班翟亦飞同学获得河南赛区初中组亚军。两位同学将代表河南参加今年七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决赛。
“外研社杯”全国中小学英语大赛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主办的全国性高级别英语大赛。获奖选手可以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知名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2017年第十四届河南省赛区比赛于6月28--30日在郑州市航空港区育人国际学校举行。本次比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设置冠军、亚军、季军奖,一、二、三等奖以及人气奖。比赛分三轮,三轮成绩相加为总成绩,总成绩排名前10名的选手进入PK赛,PK赛中成绩前5名的选手获得晋级全国赛资格。
比赛中,我校陈泓霏同学带病上场,一路过关斩将,在6月30日下午的冠亚军PK赛中胜出,斩获冠军;初中组比赛同步进行,翟亦飞同学获得亚军。
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基本素养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完成正常的英语教学任务外,还开设有外教课、典范英语等兴趣课程;高中阶段通过选修课、大学先修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特长。近些年来,无论在中高招还是各级英语类大赛中我校学生屡获佳绩,成绩喜人!
附文:陈泓霏获奖感言
如果问我英语演讲给我带来了些什么,回答或许是未定的,但是无可否认地,它让我忘记自己,或者说超脱自己——因为身为演讲者,从舞台启幕,灯光打照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不仅仅是我自己了。我是代表集体的发声者,文化的传播者,理性的倡导者,或许有一天,也有幸能成为人性的启迪者。这才是“演讲”的真正意义所在。
实际上,河南省冠军完全不足以令我满意,因为这只是整个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点,过去了即是过去。奖杯不过是全国大赛的敲门砖,即使被摆在玻璃柜台里,我也明白那不是最高的荣誉,换言之,我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严谨地说,这也不能被称为一篇获奖感言,而仅仅是我对过去步步走来的自己的一个总结。因为我最喜欢的时刻不是颁奖时把奖杯高高举起来,而是在我开口演讲时,台下的观众投来的凝神聆听的目光。
小学的时候,我曾有幸打入CCTV希望之星全国总决赛。北京的赛场与省内不同,我听到的不仅仅有来自全国各地诸多高手的强音,同时也有另一种不那么喜人,我却认为不得不在这里提起的声音,那就是地域歧视。我很仰慕的一位央视英语节目主持人亲口说,“河南来的孩子不可能挤进全国十强”。当年我的比赛以全国第三十二名告终,而非常遗憾的是,十强选手中的确没有河南人的名字。
如今晋级全国决赛之后,我才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真的不行吗?面对偏见和误解,甚至是诋毁,我们难道连挥剑的权力都没有吗?
我不是在宣昭自己的实力有多么强悍,也并非在抒发十分笃定的,可以在全国为河南拿下好名次的信念,我只是想要去挑战,同时激励身边的人一起挑战——偏见和过早的否定的确让人感觉不爽,那么为什么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他们是错的呢。
不仅仅是英语演讲,所有语言的演讲都是相通的。它们共享着同一个或许会被大赛埋没的目的。正如我在开篇提到的,演讲只是一种工具,每一个站在舞台上的演讲者都不代表他们自己。他们或许会代表家庭、代表学校、代表自己的市和省,乃至代表国家。一个英文演讲者的使命并不是思考怎样炫耀自己的语音和词汇量,怎样抓取观众投注在自己身上的眼神,抑或是怎样得到评委的高分。演讲者的使命,实则是传播一种信念。
当我们抛下这一切,去挖掘演讲最本真的目的,会发现结果很简单。正如这次外研社杯的历次赛程,每一个环节都和“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只有弄明白自己的目的,才可以讲得优雅。
参加比赛后也有一些朋友或者同学来问我,英语口语发音要怎么练习。我的提议是,一定要真正钟爱这门语言,多看原声带电影,多听BBC广播,对TED上有价值的部分也要时常关注。中国人无需张口吐字就是老外的腔调,但一定要说得舒服,没有发音问题是最基础的。所以学习音标是必要的,不要以国外不用音标为由拒绝学习。
当然,我的经历和成绩也是个例,语言尤其是口语的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和努力,还有一定的个人悟性,这些都不是可以通过一朝一夕的模仿或者聆听学来的,需要在揣摩的同时进行比对,从而提升个人的领悟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父母很注重对我外语素质的培养,支持我买外文原版书籍,花时间研究外文电影。父母和很多老师从小就在这个方面对我加以培养,从而成就了现在的我,感谢他们。老师们,尤其是我的英语老师侯瑞岩老师和班主任聂聚银老师,从初赛一路走来,从修改稿子到自我提升,都给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非常感谢他们!
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只要努力追求,在那里发光发亮,谁都可以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加油!
陈鸿霏比赛中
手捧奖杯
冠军与荣耀
翟亦飞比赛中
亚军奖杯同样耀眼
翟亦飞跟奖杯合影
颁奖现场